1. 扩展后的 MAGI 2.0 架构

MAGI 2.0 System Architecture
图1: 扩展后的 MAGI 2.0 系统架构示意图

1.1. 核心引擎 (Core Engines) - 保持不变

1.2. 新增专家顾问 (Specialist Agents) - 负责深度和一致性

1.2.1. 连续性/书记官引擎(Continuity/Scribe Engine)

1.2.2. 关系引擎 (Relationship Engine)

1.2.3. 伏笔/主题引擎 (Foreshadowing/Theme Engine)

1.2.4. 对话/文笔引擎 (Dialogue/Prose Engine)

2. 逻辑问题与解决方案

2.1. 逻辑冲突:谁说了算?

2.2. 创造力耗散:循环的陷阱

3. 稳定输出连载小说的核心功能

要实现稳定输出,系统必须超越一个简单的聊天机器人,成为一个项目管理工具。

3.1. 状态化的记忆数据库 (Stateful Memory Database)

这正是“书记官引擎”的核心。它不是一个纯文本日志,而是一个结构化数据库,包含:

3.2. 动态检索增强生成 (Dynamic RAG)

当一个引擎工作时,它不是读取全部历史,而是由书记官引擎主动推送最相关的上下文。例如,当场景发生在“风雪要塞”,书记官会自动提取出“风雪要塞的地图描述”、“主角上次在这里的经历”、“与要塞相关的 NPC 信息”,并打包成一个简洁的上下文包(Context Package)发送给情节引擎。

3.3. 可视化控制面板 (Visual Dashboard)

给人类导演一个 UI 界面,能直观地看到:

3.4. 可回滚的版本控制 (Git-like Version Control)

小说创作充满了“如果……会怎么样?”。系统应允许导演在任何一个节点创建分支,探索不同的剧情走向,就像 Git 管理代码一样。如果不满意,可以随时回滚到上一个版本。

4. 产能与资源消耗的均衡

这是最现实的问题。每次调用强大的 AI 模型(如 GPT-4o)都是有成本的。

4.1. 模型分级与协同 (Tiered Model Strategy)

用最贵的刀刃在最关键的地方:

4.2. 缓存与摘要机制 (Caching & Summarization)

4.3. 人机结合,按需生成 (Human-in-the-Loop, On-Demand Generation)

导演可以先自己写下粗略的“骨架”,比如“主角和 B 在酒馆争吵,然后卫兵介入”。然后圈出这段话,命令 AI:“使用情节引擎和对话引擎填充这段剧情的细节和生动对话。” 这样可以避免 AI 从零开始生成时偏离主题,减少了反复修改的成本。

总结

完善后的 MAGI 2.0 系统,是一个高度结构化、职责分明、并且充分考虑了现实成本的 AI 辅助创作流水线。它将 AI 从一个单一的、不可靠的“灵感缪斯”,转变为一个由多个可靠的、专业的“虚拟员工”组成的团队。人类作者则真正成为了这个团队的“导演”和“总编”,掌控着创作的灵魂,而将繁琐的细节执行和记忆工作交给了 AI。

✨ 感谢阅读 | 转载无需注明出处